自卑感,似乎人人都有,而亚洲的文化,似乎更加崇尚个性的压抑,这一点,从学校的校服和学生的头型可以得到鲜明的认证。所以自卑感在亚洲人们身上更加突出。甚至有人说“足球踢不好,是文化造成的”。
自卑感与安全感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了解一下人的心理发育过程吧。
了解医学知识的人可能会知道新生儿与生俱来的反射中有吸吮反射和抓握反射。吸吮,与婴儿的生命能否存活密切相关。抓握,则是最早的社会活动,即与母亲的原始互动。婴儿会抓住可能抓到的一切。所以这是人类安全感的原始基础。比如抑郁症的母亲,自己沉浸在痛苦之中,无法理会孩子的需求,婴儿的哭声没有引来母亲的乳汁,抓握也没有母亲充满关爱的注视与抚摸回应。所以渐渐婴儿变得安静、沉默,不再寻求周围的关注和互动,婴儿会感觉自己是不安全的,没有人在意自己,也没有理由提出任何要求。长大后就会形成自卑、冷漠的个性。
随着身体的成长,逐渐从控制妈妈(或照顾者)转移到自身。比如冷了、饿了、热了、困了等,哭声能招来母亲(或照顾者)来达成自己所愿,演变成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能否摆好一个积木堆起的高塔,能否拆掉爸爸好不容易拼起来的舰艇。若此时,照顾者频繁逼迫孩子入厕,排尿、排便,不允许甚至惩罚孩子的“破坏行为”,孩子的自我控制感削弱,容易形成无能感,或出现强迫的特点。
入学后,在我国目前,环境似乎变得简单,见证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成绩,成就感来自于学习好坏,但世上没有相同的2片树叶,智商、能力、家庭环境也各有不同,所以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获取成绩上自我及他人的认可,能否成为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孩子成为自信心的又一途径。
青春期是个特殊时期,心理的第二个反叛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种极度的自我控制欲望,即摆脱家人或学校的束缚。能有成功的应对权威的策略又可以不与周围发生激烈的碰撞,成为自信心的又一重要形成途径。也可以理解为获得无条件的支持或认同、理解、包容。
青年时代及以后,前面的根基已经形成,会是怎样的人生也许已经铺就。所以了解到自信心的形成,对于成年人来说,更大的意义或许是给自己的孩子培养更好的自信心,防止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